一、“茶”文化的形成時期——唐代
隋唐時,茶葉多加工成餅茶。飲用時,加調味品烹煮湯飲。隨著茶事的興旺和貢茶的出現,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,涌現出了許多名茶,品飲之法也有較大改進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,開始加入薄荷、鹽、紅棗調味。此外,開始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, 飲茶的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, 由之前的粗放式轉為細煎慢品式。
唐代的飲茶習俗蔚然成風,對茶和水的選擇、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越來越講究?;蕦m、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間盛行茶宴,茶宴的氣氛莊重,環境雅致,禮節嚴格,且必用貢茶或高級茶葉,取水于名泉、清泉,選用名貴茶具。盛唐茶文化的形成,與當時佛教的發展、科舉制度、詩風大盛、貢茶的興起、禁酒等等均有關聯。
公元780年左右,陸羽著成《茶經》,闡述了茶學、茶藝、茶道思想。這一時期由于茶人輩出,使飲茶之道對水、茶、茶具、煎茶的追求達到一個極盡高雅、奢華的地步,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,茶文化中出現了一股奢靡之風。
二、‘茶’文化的興盛時期——宋代
到了宋代,茶文化繼續發展深化,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。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喜愛飲茶,在宮中設立茶事機關,宮廷用茶已分等級。至于下層社會,平民百姓搬家時鄰居要“獻茶”;有客人來,要敬“元寶茶”,訂婚時要“下茶”,結婚時要“定茶”。
在學術領域,由于茶業的南移,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,茶學研究者傾向于研究建茶。在宋代茶葉著作中,著名的有葉清臣的《述煮茶小品》、蔡襄的《茶錄》、朱子安的《東溪試茶錄》、沈括的《本朝茶法》、趙佶的《大觀茶論》等。
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,由于南北飲茶文化的融合,開始出現茶館文化,茶館在南宋時稱為茶肆,當時臨安城的茶飲買賣晝夜不絕。此外,宋代的茶飲活動從貢茶開始,又衍生出“繡茶”“斗茶”“分茶”等娛樂方式。
三、“茶”文化的持續發展時期——元明清時代
宋人讓茶事成為一項興旺的事業,但也讓茶藝走向了繁復、瑣碎、奢侈,失卻了茶文化原本的樸實與清談,過于精細的茶藝淹沒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。自元代以后,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。直到明代中葉,漢人有感于前代民族興亡,加之開國之艱難,在茶文化呈現出簡約化和人與自然的契合,以茶顯露自己的苦節。
此時茶已出現蒸青、炒青、烘青等品類,茶的飲用已改成“攝泡祛”,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,如唐伯虎的《烹茶畫卷》《品茶圖》等。茶葉種類增多,泡茶的技藝有別,茶具的款式,質地、花紋千姿百態。晚明到清初,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,制茶、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緊瑣,但茶風趨向纖弱。
明清之際,茶館發展極為迅速,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干家,而茶館可以達到百余家之多。店堂布留古樸雅致,喝茶 的除了文人雅士之外,還有商人、手工業者等,茶館中營點心和飲食,還增設說書、演唱節目,等于是民間的娛樂場所。
四、“茶”文化的再現輝煌時期——當代
雖然中華茶文化古已有之,但是它們在當代的復興,被研究卻是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。臺灣是現代茶藝、茶道的最早復興之地。內地方面,新中國成立后,我國茶葉產量發展很快。物質基礎的豐富為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
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,一批茶文化研究者創作一批專業著作,對當代茶文化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,如:黃志根的《中國茶文化》、陳文華的《長江流域茶文化》、姚國坤的《茶文化概論》、余悅主編的《問俗》,對茶文化學科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專題研究。這些成果,為茶文化學科的確立奠定了基礎。
隨著茶文化的興起,各地茶文化組織、茶文化活動越來越多,有些著名茶葉產區所組織的茶藝活動逐漸形成規?;?、品牌化、產業化,更加促進了茶文化在社會的普及與流行。